查看原文
其他

太可惜!它们明明堪称宝藏石窟,却被大部分人错过了

艺旅文化 艺旅文化 2024-07-03
*文末附有中国道教石窟造像地图

当我们说起石窟,你第一时间想起的会是什么?


或华丽或古朴的佛造像、栩栩如生的佛教壁画、面露慈悲的佛教菩萨……似乎,石窟身上已经牢牢打上了佛教的标签。


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诞生于孤峰峭壁上的璀璨佛国。图源:摄图网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这些灿若星辰的佛教石窟艺术中,还有一些,雕刻的并不是佛像,而是来自道教的众神。


坛神岩石窟 图源:筱溪听泉


这实在是令人非常疑惑——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由道教延伸出的道教石窟为什么这么没有“排面”?



01

道佛同源—道教石窟的兴起


当然,即使这篇文章的主角是道教石窟,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石窟本身与佛教的关系更为紧密。


龙门石窟 图源:摄图网

由于教义的不同,相比起道教,佛教徒往往更加提倡遁世隐修。因此,自印度开始,佛教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中国的石窟也不外如是。自十六国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便有信徒仿照印度石窟制度,开凿石窟,营造佛像。


为此,当我们讨论道教石窟,时间上必然不可能早于佛教传入中囯的时间点。


龙门石窟 奉先寺全景图 图源:洛阳旅游


况且,道教的起源也没有很早。要注意,道教并不是诸子百家中的道家。严格来说,道家是学术流派,而道教是宗教信仰,两者有质的不同。


道教的兴起大约在东汉时期。这个时期,天灾人祸横行,鬼神信仰兴盛,百姓在走投无路之中,便幻想神仙力量来得到解脱。


于是,一些受谶纬与道家思想影响的方士试图借助宗教的力量摆脱残酷、黑暗的现实。道教便应运而生了。


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 图源:网络


因此,在两者结合的前提下,道教石窟的修建,基本上不可能早于魏晋。为此,如果要追溯道教石窟的源起,那必然要回到南北朝时期。


北魏时期,道教的神系尚且维持在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除了《道德经》的作者李聃被信徒尊称为太上老君,奉为当时的道教第一神祇之外,对其他神祇的崇拜还没有成型。


为此,北魏时期的造像碑主题大多都是太上老君和他身边的童子。


《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 图源:网络


如果你熟悉这个时代的佛教造像,大概会觉得此时的道教造像十分眼熟。


与此时初步中国化的佛教造像一样,这些道教造像身体修长瘦弱、相貌清瘦,一副病弱清瘦的模样,隐有"秀骨清像"之风。


南北朝 魏文朗造像碑线描 图源:《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


如今我们想看到南北朝道教造像石窟,基本上很难了。不少石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是被毁、或是被掩埋,能保存到现在的少之又少。


值得庆幸的是,南北朝的信徒们除了石窟,还营造了不少的造像碑。作为石窟的“变形”标本,南北朝的道教造像风格,我们可以从造像碑上来了解。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凿建于北魏,其中,又以魏文朗碑、姚伯多碑、绮双胡碑、绮马仁碑等最为知名。 


姚伯多道教雕塑造像碑,现存耀县药王山博物馆。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东魏、西魏等时间的道教造像线条纤细,在北周时期逐渐发展出了粗犷的风格。


之后,随着佛教之风兴起,道教造像逐渐落寞。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右壁龛道德天尊 1978年靳之林摄 图源:《延安石窟艺术》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右壁龛局部造像 图源:王子云《陕西古代石刻雕塑》


但值得一提的是,"山中宰相"陶弘景编纂了一部《真灵位业图》,将南北朝时期纷繁复杂的道教神系一一梳理,确定了元始天尊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此,以元始天尊为主题的造像也兴盛起来。


西魏 宜君福地石窟 后壁主龛元始天尊头像局部  图源:《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


自此,太上老君交出了道教第一把交椅,直到唐时李姓子孙建国,他才重新登上道教至尊的宝座。



02

独辟蹊径—盛世的道教石窟


南北朝之后,便是隋唐时期。


先说隋代,隋文帝杨坚带领隋朝隋朝迈入大一统时代。不过,这位开国皇帝极为迷信。虽然根据《隋书》记载,这位皇帝自小在尼姑庵长大,但是,他似乎也并不排斥来自道教的符篆图谶,他的开国年号“开皇”便与道教有着不小的关系。


隋文帝


甚至,隋文帝之子隋炀帝也颇信道教,不仅为自己修建“仙宫”,还干出过命令道士为他炼长生不死药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隋代的道教造像也随之兴盛。


这时的道教仍旧奉元始天尊为道教第一尊神,四川省绵阳市西山观与盐亭龙门垭中的几个隋代龛窟,窟中主尊也都是元始天尊。


盐亭龙门垭摩崖造像 图源:盐亭县博物馆

盐亭龙门垭摩崖造像 图源:盐亭县博物馆


不过,此时的道教造像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工匠营造时也会不由自主的参考佛教造像。因此,隋代的佛教造像与道教造像有彼此融合之处。


如果说隋代的道教尚且有些衰弱,那么,到了唐代,道教的发展才算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期。


鹤鸣山六丁六甲  图源:剑阁市文物管理所


自李氏创立唐朝以来,便急于给政权披上神性的光环,同样姓李的太上老君便成为他的最佳选择。在这种思想下,唐代的皇帝不断地为太上老君加封,甚至亲热到直呼“大圣祖”的地步。


这种情况下,太上老君重新回到了造像的第一序列,甚至与元始天尊“分庭抗礼”。


老君岩造像讲解 来源:安岳融媒


有意思的是,有唐一代,就算北方、中原的佛教石窟早已连崖成片,道教石窟却极为罕见,比如龙门石窟仅有三个小道龛。较之数以万计的佛教造像,可谓寥若晨星。


不过,盛唐之后,北方、中原地区盛极一时、美轮美奂的佛教石窟相继衰落,巴蜀则接过中国石窟的接力棒,佛教石窟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道教石窟也在此时遍地开花。


当然,石窟这个艺术形式毕竟是佛教的原创。在有蓝本的基础上,此时的道教子弟建筑石窟时未免会有所参考。


坛神岩造像群 图源:筱溪听泉


由于缺乏造像的经验,唐代的道教石窟布局主要模仿佛教的“释迦说法图”“弥勒说法图”等建构,元始天尊或太上老君为主尊,身边站立二真人,也有力士护卫。远远看去,佛教、道教龛窟相差无几,难以辨认。


不过,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教,相比佛教还是有着更加浓厚的中国元素。剑阁鹤鸣山的长生保命天尊、安岳玄妙观的四天尊、仁寿坛神岩的并列真人,在造像上都流露出一种飘逸、淡雅、俊秀之美,与佛教的威严相似而不相同。


可以说,这是一种更加贴近于中国传统审美的表达。


道教造像天龙八部及长生保命天尊(唐代)图源:剑阁市文物管理所


安岳玄妙观道教造像群 图源:安岳融媒


而且,到了唐代,原本盛行的佛教与统治者大力推行的道教、儒家,在朝廷的提倡下逐渐融合。仁寿坛神岩、千佛寺、安岳玄妙观、龙泉天落石等石窟中,都留存着佛道合龛,乃至佛道儒三教合窟的造像痕迹。

茗山寺-毗卢佛、东岳大帝造像合龛 图源:艺旅文化

到了宋代,宋真宗、宋徽宗、宋高宗都信奉道教,宋徽宗更有"道君皇帝"之称,就连金人攻破汴京城时,他还幻想着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保护他与子民。


在这样的风气下,道教石窟无论是题材还是技艺都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堪称黄金时代。


石门山三皇洞正壁造像 图源:大足石刻


如果说唐时的道教石窟还在模仿佛教,那么,宋代石窟已完全形成了独立的审美体系——柳叶眉、丹凤眼、美须髯,面容清秀、超凡脱俗。此时的道教造像已变成了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形象,甚至反过来影响了佛教造像的发展。


大足石门山三皇(宋)图源:《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


道教神灵的繁复冗杂也正是从宋代开始,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东岳大帝、十三圣母、翊圣真君、佑圣真君、天蓬大元帅、天猷副元帅、千里眼、顺风耳等题材蓬勃兴起,在道教石窟中,他们轮番出场,各显其能。


石门山天篷天猷元帅,天篷元帅(左)便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猪八戒的原型 图源:大足石刻


不过,众多道教神灵的出现,却是宋朝孱弱无能的见证。


在北方,金朝一直是宋朝皇室的梦魇,南渡后也只有靠称臣称侄、纳币岁贡来获得短暂的安宁。金国刚亡,蒙古铁蹄又接踵而至。宋朝皇室只有将希望寄托在道教上,希望这些虚无缥缈的神灵能庇护子民、保卫疆土。


南山 天尊巡游图 图源:大足石刻研究院

南山 三清古洞 图源:大足石刻研究院


但是,宋代统治者们或许没有想到。在遥远的蒙古,另一支道教宗派正在兴起。



03

最后的辉煌—世俗化下的道教小龛


看过金庸老爷子《射雕》三部曲的,估计无人不知全真教。


而现实中的全真教,也确实是因为丘处机以七十三岁高龄北上蒙古,才获得了成吉思汗的赏识。明确的政治立场使得全真教在元代走向鼎盛,进而确立了当时全真教为道教第一教派的地位。


成吉思汗与丘处机 图源:《丘处机略传》


但我们要说的并非丘处机,而是当年随丘处机北上的宋德芳。


在丘处机辞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宋德芳执掌全真教大旗,在山西太原龙山重振昊天观,并请工匠开凿道教石窟——也就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元代道教石窟群,龙山石窟。


傍晚的龙山石窟 图源:文博山西  摄影:孙太保

龙山石窟 宋德芳卧像 图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这座与龙门石窟一字之差的龙山石窟,在地位上也丝毫不输。龙山石窟之中的造像颇为写实,线条流畅,人物面容古朴清癯,栩栩如生。其中的人物造型或站或坐,完全是元代道人修行、生活的写照。


尤为重要的是,此前道教石窟多雕刻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龙山却将全真教祖师像纳入造像体系在中国道教石窟史上可谓独一无二。



1920年拍摄的七真龛 图源:《支那文化史迹》


只是可惜,龙山石窟的道教造像被盗严重,头像大多被盗割、损毁。如此古朴、真实的造像如今之见其身,不见其首,实在是遗憾。


龙山石窟里的三清像 头部丢失严重 图源:龙山石窟博物馆


宋元之后,道教石窟愈发颓靡。不过,这与其说是道教石窟的衰落,倒不如说是整个石窟体系的衰落。


仅就道教来看,明代的道教还是有过短暂的辉煌期的。传统的"三清"、玉皇大帝仍有着广大的信徒,而随着民间信仰的多样化,文昌帝君、碧霞元君这些新晋的神祇也不落下风。


而且,许多中国历史上的武将、诗人、工匠、画家都被纳入道教神系,甚至连佛教的观音也披上了道袍,得名"慈航真人"。


但是,即使是浓郁的道教氛围也影响不了整个石窟体系的衰落,如今可考的明代道教石窟更加稀少,如今可看的大概是北京烧窑峪与四川苟王寨了


烧窑峪石窟 图源:北京纪事


整体来看,烧窑峪的造像以真武大帝与碧霞元君为主,而苟王寨则以玉皇大帝为尊。但无论是那一处,都可看出明代道教造像的古朴浑圆、拘谨呆萌之感。


明代佛道龛,四川省洪雅县将军乡拳石村苟王寨 图源:眉山市文物局


到了清代,道教受到朝廷的打压。即使偶有松动,但终清一朝,道教都未能在朝廷之上赢得话语权,地位一落千丈。


纵然是不情不愿,道教也不得不远离朝堂,转而走向了民间。


时至清代,道教的谱系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诸如财神、药王、关公、土地、八仙等逐渐流行,这些“实用性”更强的神祇,迅速占据了道教造像的主流。


阳洞财神 图源:恩阳文旅


也正是因此,清代的道教造像世俗意味浓重,看起来十分亲切。


其中,最著名的造像莫过于巴中朝阳洞与张家界玉皇洞两处,四川省巴中市朝阳洞中的财神、药王龛,便是对财神与药王爷信仰的反映。而湖南省张家界市玉皇洞中的八仙、土地,也堪称清代石窟的佼佼者。


张家界玉皇洞土地 图源:掌上张家界


不过,这些终归只是少数。相比起前代的造像,大部分人们都选择见缝插针的开一两个小龛。比如重庆大足宝顶山,清人就在连崖成片的南宋石窟缝隙间开凿了"三清"、财神、山君道祖等,完整的清代道教石窟便堪称凤毛麟角了。




不可否认,道教石窟确实是辉煌过的。


隋唐一代,虽然仍旧比不上佛教石窟的满天星斗,但是,无论是信众还是精致度,道教石窟都是可以和佛教相比肩的。


杭州通玄观造像 图源:杭州西湖西溪景区


只不过,一是由于道教石窟毕竟没有佛教石窟那般深厚的土壤,后继无力;二是由于后期道教的失势,这些石窟终究还是缺乏保护。


如今,也只有残存的雕像供我们缅怀了。



参考文献:

《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萧易

《寻找中国道教石窟》萧易


🕳️
 互动话题 
 
#你看过哪些道教石窟?# 
欢迎在留言中和我们分享~


 文末福利 

扫码添加小艺微信(yilv2024)
备注“道教石窟”获取相关电子书资源哦~

如今,每一尊存留至今的道教石窟,都是逃脱了历史的湮灭、存留至今的立体史书,它与和它一起的古迹,都是值得我们前往一探的珍宝。

和我们一起出发吧!让你的每一个心动瞬间,都有了便捷而充实的落地方式。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收获你的心动之旅

安岳游学掠影


你心动的那一刻,便是踏上旅程最好的开始!

-END-

招聘、投稿、合作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
编辑整理|艺旅文化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涉及活动由艺旅文化策划及宣传展示
艺旅伴我同行国际旅行社(北京)有限公司
负责组织及执行



文 旅 百 科

(点击文字,查看全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晋南&晋东南晋中晋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 |澳门
文旅口袋书
文旅地图 
中国汉阙地图 | 中国汉画像石地图 | 中国关帝庙地图 | 中国城隍庙地图 | 中国藻井地图 | 中国帝陵地图 | 中国简牍地图 | 中国文庙地图 | 中国宋代罗汉造像地图 |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地图 | 中国书院地图 | 中国祠堂地图 | 中国会馆地图 | 中国牌坊地图 | 中国盘龙柱地图 | 中国钟鼓楼地图 | 中国石像生地图 | 中国古戏台地图 | 中国天后宫地图 | 杭州石窟地图 | 四川石窟地图 | 金庸武侠打卡地图 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地图
文旅图鉴

90+图带你领略山西彩塑 | 80+图带你纵览山西古建 | 50+图带你回顾中国古塔 | 100张图带你沉浸云游时思寺 | 古建 · 红红火火 | 古建 · 京城秋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